資訊動態
推薦產品
常見問題
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近年來,本市將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作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增加職工收入、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十二五”期間全市高技能人才由26.9萬人增加到49.1萬人,為天津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1個計劃多項政策
繪制培訓“總圖紙”
2015年,本市啟動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和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重點面向企業中青年職工、院校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等四類群體,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用3年時間,通過有組織的培訓和自學,使120萬人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到2017年,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達到276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70%以上。
為促進培訓福利計劃順利實施,本市先后出臺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補貼經辦有關問題、享受補貼經辦流程等20余個配套文件,再造了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補貼經辦流程,構建起相對完備的培訓福利計劃政策體系。2015年,全市共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20萬人次,33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同比增長52%。
1包方式2種模式
把好培訓“質量關”
全力推進“一包方式管培訓”。2012年,本市借鑒國外先進模式,率先開發“職業培訓包”,采取邊實驗、邊開發、邊培訓的方式,將各行業職業(工種)的職業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師資、實訓、考核等內容“打包”,實現培訓鑒定過程標準化、規范化,變職業培訓的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截至目前,共開發242個職業1056個培訓包,涉及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10大產業類別,基本涵蓋本市優勢支柱產業和主要職業。228個職業960個培訓包進入實驗性培訓階段,70個職業223個培訓包進入驗收階段。
大力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則,依托校企合作開展雙師聯合培養,做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職,學生入校即與企業簽訂實習或學徒合同,畢業后實習所在企業至少招用其6個月。推行“學徒制”培訓模式,鼓勵企業開展新型學徒試點,依托企業技術攻關、設備改造和重大項目建設,發揮企業在職工和高技能人才培訓方面的主體作用,采取 “師帶徒”方式,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通過發揮職業院校師資與企業平臺優勢,共同培養一專多能的技能人才。
1個目錄6類補貼
加裝培訓“發動機”
按照需求引導培訓、補貼對應等級的原則,每年對職業培訓需求情況進行調查。根據需求程度,將市場急需的職業劃分為非常緊缺、緊缺、一般緊缺三類,向全社會公布,作為發放培訓補貼的依據,引導培訓機構、職業院校、企業開展相應職業培訓,提高了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15年,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中緊缺急需的職業工種,本市分兩批發布《職業市場需求程度及培訓成本目錄》,包含393個職業,基本覆蓋各產業類別。其中,非常緊缺161個,緊缺132個,一般緊缺100個。全年共開展191個目錄內職業的技能培訓,其中非常緊缺職業147個,培訓人數總比達到77%;第二、三產業職業培訓人數達92%,需求目錄的導向作用顯著。
六類補貼是對參加目錄所列職業和等級技能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按照市場緊缺程度,分別給予培訓成本80%、90%、100%的培訓費補貼和100%的鑒定費補貼;對職工帶薪參加培訓,給予1000元到3000元的職工培訓津貼;職業院校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按每人每月1000元標準給予最長12個月的實習補貼;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和普通高校學生到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參加培訓,按每人每課時6元標準給予生活費補貼;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專業教師參加培訓或到企業實踐鍛煉給予相應培訓補貼。
- 上一條:
- 下一條:職業技能培訓政策解讀